最新公告:

诚信为本:市场永远在变,诚信永远不变。     

产品中心

别让假玉石砸了产业真招牌!

2025-09-03 04:51:42

  南阳石佛寺镇,作为国内最大的和田玉加工与交易集散地之一,造假手段层出不穷。不法商家用低价的青海料、韩料经滚筒打磨、化学药剂染色,将其摇身一变成了价格高昂的和田玉籽料。更令人咋舌的是,只需2元就能买到一张可扫码验真的“假鉴定证书”,为这些假玉石“正名”。直播间里,主播与摊主合演“砍价大戏”,通过精心编排的脚本,利用消费者贪图便宜的心理,诱导粉丝疯狂抢购。调查播出后,8月19日,记者从当地从业者处获悉,市场人数虽有所减少,但仍有主播在市场走播。

  广东四会同样是玉石产业重镇,这里的造假乱象也层出不穷。部分商家以次充好,将品质差的玉石包装成高档货售卖。直播间更是“剧本”横行,从主播伪装身份与货主表演双簧,编造工厂价、亏本价、捡漏价,到雇佣演员扮成外国商人急售玉石,再到虚构玉石具有调理身体等“神奇疗效”,各种套路令人防不胜防,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。

  在这一整串造假套路里,消费者由于对玉石知识的匮乏,成了任人宰割的“羔羊”。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,区分玉石品种本就困难,再加上直播间天花乱坠的虚假宣传,很容易就陷入骗局。

  南阳石佛寺镇与广东四会,在玉石行业声名远扬,当地的玉石产业历经多年发展,已成为极具地方特色的支柱产业,不仅承载着无数从业者的生计,更与地方形象紧密相连。值得一提的是,在央视曝光前一周,当地领导刚到镇平玉器市场进行考察,这无疑凸显了当地玉石产业的重要地位,以及政府对其的关注。然而,如今造假乱象的泛滥,正如同一场可怕的瘟疫,逐渐侵蚀着这两块好不容易树立起来的产业招牌。

  如果对造假放任不管,甚至让“假货”成为当地产品的代名词,“玉雕之乡”变成“造假之乡”,这对当地产业口碑的打击恐怕也是致命的。

  在央视曝光后,相关地方政府迅速作出反应。镇平县联合调查组于8月18日通报,4名涉嫌造假的直播带货主播及制作假证书人员已被控制,相关网上直播间也已关闭,后续将依法依规严肃处理。四会市相关部门也在第一时间展开调查,针对曝光的问题企业采取行动。应当说,舆论曝光后的第二天即已处理相关人员,这个速度值得肯定。但从长远计,恐怕还需要更加系统的整治措施。

  作为全国最大和田玉加工集散地,这里吸纳了数十万从业者,却完全依赖外部原料输入。这种“无中生有”的产业奇迹,既体现了民间智慧,也埋下了结构性隐患:原料成本高企天然催生低价替代需求,同质化竞争倒逼部分商家走向造假“捷径”。

  记者了解到,这并不是首次有媒体曝光当地市场和质检乱象的问题,然而一直都是抓一个治一个,治标不治本。对检测机构的设立、资质、出具证书的审核与信息联网核查存在严重不足,让“李鬼”机构横行。知情人士向记者透露,当地市场盘根错节,牵扯利益方较多,可能一个老板会以不同的机构名称开好几个质检机构,这无疑为造假行为提供了温床,也让整治工作面临巨大阻力。

  从长远来看,要彻底根治玉石造假这一顽疾,仅靠曝光后的“应急处理”远远不够。从央视记者的采访也可以看出,当地造假已非偷偷摸摸,而是半公开的“产业环节”。部分从业者对造假行为“习以为常”甚至“参与其中”。这不是个案,而是系统性、产业化、依托新业态(直播)的造假欺诈链条,其危害性因嵌入直播经济而几何级放大。

  南阳石佛寺镇和广东四会等地,都需要制定更为系统、全面的整治方案。一方面,应进一步深挖线索,对整个造假产业链进行全链条打击,从原料供应、加工制作、证书出具到销售环节,绝不放过任何一个违法违规的商家。同时,约谈上下游企业,明确行业规范,督促企业自查自纠。另一方面,建立品牌修复计划迫在眉睫,鼓励诚信经营的商户亮明身份,通过政策扶持、宣传推广等方式,帮助他们树立良好品牌形象,在市场中形成“良币驱逐劣币”的良性竞争环境。

  假证书问题一直是玉石造假产业链中的关键一环,也是行业多年来难以治愈的痼疾。

  直播平台作为假货流通的重要渠道,也难辞其咎。这些直播套路能够在平台上肆意横行,说明平台在内容审核、监管方面存在严重漏洞。平台应立即行动起来,加强对直播内容的审核力度,对可能涉及剧本、欺诈的直播内容进行精准识别与及时干预。对违规账号,要严格按照平台规则进行封禁处理,切断假玉石的线上销售渠道,为消费者营造一个安全、诚信的购物环境。

  《礼记》云:“玉不琢,不成器。”而今,需要雕琢的不仅是玉石,更是行业生态。依赖流量红利而忽视诚信基建,迷信地域品牌而放任监管缺位,最终只会让“中国玉都”的雄心沦为灰色产业链的温床。当造假成本远低于创新成本,欺诈收益远高于诚信收益,任何产业都难逃“劣币”的侵蚀。唯有刮骨疗毒,重建信任,石佛寺乃至中国玉石产业,才能摆脱“造假”阴霾,真正焕发“君子如玉”的持久光彩,在新时代的产业传承中生生不息。